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猛獁象簡介


猛獁,又稱(長)毛象,
古哺乳動物,
是一種長鼻目的特化的象,
大小近似現代的象,
周身覆蓋有棕色長毛,
門齒向上彎曲。



猛獁象源於非洲,
早更新世時分佈於歐洲、亞洲、北美洲的北部地區,
尤其是凍原地帶,體毛長,
有一層厚脂肪可隔寒,
夏季以草類和豆類為食,
冬季以灌木、樹皮為食,
以群居為主。
最後一批西伯利亞猛獁象大約於公元前2000年滅絕,
那時正好是埃及建立金字塔時代。

中國人最早記載了封凍於西伯利亞凍土下的猛獁。
成書於漢代的《神異經》(託名東方朔所撰)稱北方凍土下的猛獁屍體為鼷鼠。
西晉張華所撰的博物志對猛獁也有記載。
17世紀的俄國殖民者葉爾馬克在西伯利亞探險時曾將猛獁肉烤熟作爲食物。
現今日本科學家正積極以DNA複製技術,計劃令猛獁象復活。


和他們的現代親戚一樣,
猛獁非常巨大。
猛獁中已知最大的種類,
肩高4米,重達6-8噸,
個別雄性的體重超過12噸,
但是大部分種類的猛獁只有現代亞洲象那麼大。
基於對他們的近親現代象的研究,
猛獁的懷孕期可能長達22個月,
一胎只生育一個後代。
他們的社會結構可能與非洲象或者亞洲象相似,
雌性生活在由一個雌性首領領導群體中,
同時雄性單獨生活或者在性成熟之後生活在鬆散的小群中。

非洲森林象簡述


非洲森林象(學名:Loxodonta cyclotis)又名圓耳象,
主要分布於非洲剛果盆地一帶。

從前,非洲森林象被視為普通非洲象(學名:Loxodonta africana)的亞種,
但透過基因分析之後,
被認為可能是一支獨立物種。
然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非洲象專家小組認為,
現有的證據還不能判定這是兩個不同的物種,
因此未予評估本種的保護狀況。
在非洲森林象和普通非洲象之間仍然存在著雜交現象。


普通非洲象簡述


普通非洲象又名草原象,
體型較大,毛色為灰色,
後臀與前肩同高,象牙極長,
並向上彎曲。

非洲象是象科的一個屬,
於1825年由喬治·庫維葉男爵命名。
成年非洲雄象高於3.5米,最高更可達4.1米。
體重約為4至5噸,最重記錄有10噸。
它們的長牙最高記錄有102.7公斤重。
非洲象的化石僅在非洲有發現。


分類:

非洲象指名亞種 Loxodonta africana africana
非洲象北非亞種 Loxodonta africana pharaohensis:已滅絕。

也有人主張非洲象可再分多一個亞種:南非象(Loxodonta africana oxyotis)。

亞洲象簡述


亞洲象比起他在非洲的親戚要小一些,
分別這兩種大象的最容易的方法是亞洲象的耳朵要小一些。
亞洲象能夠長到2-4米高,
重量可達3000-5000公斤,
是亞洲體型最大的陸上哺乳動物,
雌象的體型比雄性較小。
亞洲象鼻端有一個呈手指狀的突出物,
由於此突出物有大量的神經細胞,
因此使象鼻像人類的手指一樣靈活。
雄性的亞洲象長有象牙,
而雌象即使有象牙亦不是太突出。
有一定比例的雄性不長象牙,
這一比例可能與它們在過去受到的捕獵壓力有關。

亞洲象的耳朵比較小、較圓,
前腳有5隻腳趾,
後腳有4隻腳趾,
共有19對肋骨(其中蘇門答臘象有20對,但比非洲象少一對),
頭骨有兩個突起,背脊拱起。
性情溫和,比較容易馴服。
在野外,老虎、豹和人類是亞洲象的主要敵人。
亞洲象每群由數頭到數十頭象不等,
其中由一頭最強壯的雄象作首領。
牠們沒有固定的棲息地點,
分佈範圍亦廣。


亞洲象主要棲息地,
為東南亞和南亞這些熱帶地區的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
緬甸、泰國、越南、印尼和馬來西亞等十三個國家,
大約四十四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古代從西亞的兩河流域,
往東延伸到中國的黃河流域,
都曾經有牠們活躍的蹤影。
現今中國境內就只剩下雲南西雙版納一帶才能找到其足跡。
過往可再分4個亞種:印度象、錫蘭象、馬來西亞象、蘇門答臘象。
此外還有數個亞種,
馬來西亞有一種亞洲象亞種——婆羅洲侏儒象,
體型更小,是最近數年才被發現。
還有不復存在的中國原生種——中華象。

羊駝的簡介


羊駝被人工馴養超過6000年,
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印加帝國早期,
羊駝和他們的表親大羊駝是在歐洲人發現美洲大陸之前在南美洲僅有的被馴化的家畜。
他們是安地斯文明的整體的一部分和也是其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體現,
羊駝被用於提供食物、燃料、衣物和運輸畜力。
在西班牙佔領印加後,
許多羊駝、大羊駝和印第安人一樣死亡了。
但在不合適人類居住條件的阿爾蒂普拉諾高原(Altiplano),
這個物種倖存了下來。

如今這些動物數量超過了三百萬,
但在南美洲境外,
這個數量是非常小的(約4萬)。
羊駝是高度群居的動物,
容易飼養和照看。
羊駝的外表看起來是很有趣的。
他們主要通過身體擺姿勢和一個柔和的哼唱聲音進行交流。
大羊駝的重量典型範圍在大小從大約100-200kg,
但是羊駝是大約70-90kg。

羊駝的皮毛可作為羊毛的更高檔替代品。
在20-21世紀之交,
羊駝毛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走俏。

在澳洲已經開始飼養羊駝,
以皮毛獲取更高的所得。
相同面積的毛皮製品,
綿羊需要八張毛皮,
那麼羊駝就必須須要十六張毛皮。
因此價格居高不下。
羊駝毛皮有「軟黃金」之稱。


單峰駱駝


單峰駱駝(學名:Camelus dromedarius)是一種大型的偶蹄目動物,
產於非洲北部、亞洲西部,
亦有部分是來自非洲之角、蘇丹共和國、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
然而,現今的野生駱駝僅有澳大利亞的澳洲野生駱駝及南美洲的美洲駝。
單峰駱駝是駱駝科中最為人所知的成員,
而駱駝科中的其他成員有南美洲的駱馬屬和羊駝屬的幾種美洲駝。
單峰駱駝的背上僅有一個駱峰,
跟背上有兩個駱峰的雙峰駱駝有著明顯的不同。
有時單峰駱駝亦會被稱為阿拉伯駱駝(Arabian Camel)。
一些人仍舊認為單峰駱駝的英語「dromedary」只適用於賽跑的駱駝(此名來自希臘語,意為「奔跑」)。
在奧克蘭動物園(Oakland Zoo)的網站上有這麼一句話:
「dromedary」只適用於阿拉伯的賽跑駱駝,即軍用駱駝隊中的駱駝。


單峰駱駝本是來自亞洲西部及東非,
在數千年前已開始在阿拉伯中部或南部被馴養。
專家表示,一些人認為單峰駱駝早在公元前4000年已被馴養,
而其他大部分人則認為是公元前1400年。
目前所知全球約有一千三百萬頭單峰駱駝已被馴養,
大多是在西印度到巴基斯坦,再到伊朗至北非一帶。
一些單峰駱駝後來傳入澳大利亞,
在澳大利亞對駱駝的需求減少後,
這些駱駝被放入野外野化,
現在單是在澳大利亞的單峰駱駝數量最少也有500,000頭。
約於前2千年,
單峰駱駝傳入埃及和北非。

據估計,
雙峰駱駝約於公元前2500年在亞洲馴養。
雙峰駱駝比單峰駱駝更健壯更結實,
也更能吃苦耐勞,從伊朗到西藏的地區都能存活下來。
雖是這樣,單峰駱駝比雙峰駱駝要更高,
也跑得更快:若有有人駕馭的話,
可一直維持著時速13至14公里的速度,
而雙峰駱駝在揹著貨物的情況下跑的速度只為時速4公里。

駱馬的簡介


         圖 馬丘比丘駱馬



在祕魯的安地斯山脈,
你會有機會看到一種
台灣不太常見的動物,
長的有點蠢蠢的呆呆的,
有點像羊、有點像駱駝,
品種有點多,翻譯的名稱有點亂~~
有叫羊駝、大羊駝、駱馬、
美洲駝、原駝等等,
彼此之間血緣關係很複雜,
單純以英文來看,
Alpaca稱為羊駝,
Llama稱為駱馬。


無論羊駝或駱馬都是海拔三千公尺
安地斯山脈特有的動物,
馬丘比丘皆可看到他們的蹤跡。